在廣袤田野上綻去九宮格聚會放青春之花(青春派)_中國網

作者:


鄉村全面振興,是一個呼喚人才、造就人才的舞臺。返鄉創業帶動鄉親們增產增收,積極奉獻讓科研成果更好轉化應用,腳踏實地助力產業發展……一大批青年人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,在鄉村的廣闊天地間大顯身手,用行動詮釋了青年人的責任擔當。近日,記者采訪了幾位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標兵,聽他們講述投身鄉村全面振興的青春故事。  

——編  者

徐鋒:

以科技助力增產增收

初春時節,走進湖北省石首市天字號瓜蔬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大棚,一股暖意撲面而來,綠油油的萵筍長勢喜人。查看蔬菜生長情況、和農戶討論銷售方案、向專家請教栽培技術……合作社理事長徐鋒忙得不可開交。

今年35歲的徐鋒,大學學的是園藝專業,畢業后跟著親戚在城里做窗簾生意。2011年,父親的一通電話改變了徐鋒的人生軌跡。

“因銷路不暢,家里的西瓜種植基地面臨巨額虧損。”徐鋒放下手里的生意趕緊回家,發現村里還有許多農戶種的西瓜賣不出去,徐鋒當即決定:返鄉創業,幫鄉親們渡過難關。

“改變思路,才能有出路。”徐鋒瞄準超市和水果店,逐戶上門推銷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在徐鋒的不懈努力下,品質好、價格低的西瓜獲得了商家和顧客的認可,西瓜滯共享會議室銷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。

2012年,徐鋒創辦聚會了石首市天字號瓜蔬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。合作社出種苗,農戶負責種植,從種植到銷售,合作社都會提供支持。因為收益有保障,合作社社員很快就從開始的十幾人發展到100多人。

為了擴大銷售渠道,徐鋒與城區各大商超對接,把合作社生產的瓜蔬擺上了超市貨架。如今,合作社有5個主要種植基地,總面積5000余畝,鋼架大棚5000多個,社員350多名。

打通了銷路,還要優化種植模式。請教專家、悉心鉆研,徐鋒在湖北省農科院、荊州農業科學院、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的技術指導下,逐漸摸索出“瓜—瓜—菜”種植新模式:一年種兩季西瓜、一季蔬菜,一年四季農田不閑。

“第一批西瓜比別人提早一個月上市,我們賣得差不多的時候,別人的西瓜才上市。等他們的西瓜賣完,我們第二批西瓜又上市了。第二批西瓜賣完之后,我們還可以種萵筍。”徐鋒介紹。

科技助力,讓合作社的西瓜種植產業不斷提質增效。為了讓西瓜的口感達到最佳,徐鋒每年都要進行大量的瓜苗培育和瓜田實驗。“我們每年拿出30個大棚試種新品種。”徐鋒介紹,合作社與荊州農業科學院合作開展西瓜新品種試驗示范,接受全國各科研院所推薦西瓜試驗示范的新品種,最多時達到149個品種。合作社還定期組織骨干參加技術培訓,近3年來累計培訓6000多人次。

種植西瓜全程采用有機肥、生物菌肥,用黃板紙、誘蟲燈進行生物防控,給西瓜人工授粉,確保“一藤一瓜、一瓜一碼”標準化種植……通過科技助力,合作社的西瓜肉脆、汁多、糖分高,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,“徐鋒”牌商標也被認定為湖北省著名商標。

隨著合作社發展壯大,許多外出務工的青年被吸引回村,合作社年輕社員占比超過30%。2022年,社員人均增收3萬元。為進一步發展瓜蔬產業,合作社新建了4000平方米的現代化種苗生產基地、2萬平方米的農產品交易市場、1500噸容量的冷庫,基礎配套設施日益完善。同時,通過持續開展綠色防控生產技術、減肥減藥技術,徐鋒還解決了西瓜重茬障礙技術難題,獲得多項專利。

“新時代的農村既是充滿希望的田野,又是干事創業的舞臺。青年利用所學回報家鄉,大有可為。”面對未來,徐鋒信心滿滿。

馬曉麗:

把科研做在廣闊土地上

夜深了,馬曉麗回到辦公室,繼續做試驗。窗外細雨斜飛,她還在惦記著果農們的收成。作為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果樹園藝研究室主任,90后馬曉麗常年跋涉在青山綠水間,私密空間指導果農更好地種植柑橘、脆李等作物。

最近這段時間,馬曉麗也沒閑著。在連綿起伏的柑橘地里,她手把手教果農修剪樹枝:“要準備鋸子、電剪、手動剪刀,先用鋸子把大的枝鋸掉,留下一干三枝,再用電剪刀把直立的營養枝剪掉……”

奔走于田間地頭,當好果樹“醫生”,是馬曉麗的工作常態。出身農家,服務農業,馬曉麗從未猶豫。高考填報志愿時,她堅定地填報了四川農業大學,從此與農業結下不解之緣。2017年工作以來,她深入萬州、開州、巫山等10多個區縣,為果樹產業發展出謀劃策,幫助解決奉節縣竹園鎮義和村石榴坐果率低等20余個產業生產問題。

“不要等果樹生病了再找我們,平時要注九宮格意給果樹‘養生’,用好有機肥增加‘營養’。”面對果農提出的疑問,馬曉麗總是用簡明易懂的語言反復叮囑。她告訴果農,施用的化肥遇上雨水相當一部分會被沖走,但有機肥約七成能留在地里持續發揮效力。

2022年夏天,許多區縣的柑橘園都出現了干旱情況。馬曉麗及時關注天氣,提前通知果農做好準備,應對干旱。

那些天,馬曉麗頭頂烈日,記錄不同柑橘品種在田間的耐旱耐熱程度,并一一拍照。高溫下,手機和相機無法長時間工作,她和團隊成員就輪流換著幾部手機記錄。經過持續努力,馬曉麗和團隊掌握了51個柑橘品種的耐旱指數,為科研積累田間基礎數據,為柑橘耐旱育種打下堅實基礎,也得以更好指導果農改進澆灌方式。

一分耕耘一分收獲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13個示范果園在當年實現了穩產增收,1個示范果園實現增產增收,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,吸引了許多果農來示范園參觀取經。

如今,一批批年輕的“新農人”返鄉創業,馬曉麗的工作方式也在發生變化:“以前,我們時常要仔細琢磨怎么才能把做法說得通俗易懂。現在,面對年輕的從業者,我們還要把道理講明白,讓他們知其所以然。”馬曉麗告訴記者,近幾年找她刨根問底的人更多了,她對鄉村全面振興越來越充滿信心。

除了為果農解決問題、指導培訓,馬曉麗還潛心鉆研,開展果樹新品種選育、果樹栽培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等科研活動。這些年,她主持市級區級項目3項,發表研究論文20余篇,主筆并參與編制地方標準3個,致力于解決三峽庫區柑橘、脆李等提質增效的栽培技術問題,為庫區果樹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支撐。

聯系實際做研究、把科研做在廣闊土地上,馬曉麗說:“農業領域科研操作性強,需要能解決實際問題。”為培育更多適應三峽庫區獨特氣候的農業品種九宮格,馬曉麗跑遍巫溪、奉節等10多個庫區的李子栽培地,收集種質資源,培育新品種。面對市場對甜櫻桃的需求,她與團隊成員攻克技術難題,引種培育了甜櫻桃新品種8個,為果農增收致富打開新途徑。

“做農業科研辛不辛苦?確實辛苦,但更多的是快樂。能夠幫助果農解決一個個實際問題,也很有成就感。”馬曉麗說,今后將繼續扎根廣袤田野,努力服務群眾,助力鄉村全面振興。

梁名雙:

在藍莓田里種出幸福生活

云南省澄江市朱家山,一面緩坡上,半人高的藍莓樹排列整齊,沐浴著陽光。果樹叢中,梁名雙正彎腰埋首,檢查著藍莓的長勢。

80后梁名雙是云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人,云南梁氏高原藍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。從一名經濟學博士成為藍莓田里的“新農人”,梁名雙說:“農業創業艱難,但我選對了行。”

2014年,因為一次偶然機會,梁名雙了解到了藍莓種植行業。當時國內市場上藍莓還比較稀少,澄江的光照、降水等氣候條件也很優越。于是次年,梁名雙來到澄江開辟了150畝藍莓種植試驗田,開啟了農業創業之路。

從頭開始學種藍莓,梁名雙沒少栽跟頭,也在土地上摸索出種植技術。他回憶,開始種藍莓時,學習了書本上的知識后,以為照葫蘆畫瓢就能種成。然而,果樹樹葉泛黃老化、結果質量差,有的樹還起了病蟲害。他心生挫敗感,但也開始反思:“要種好藍莓,需要邊種邊試驗、邊總結。”

此后3年間,梁名雙帶領技術團隊,用做實驗的方法陸續試種了10個品種,圍繞“優質、高產、早熟”標準,終于突破了云南露天藍莓種植的技術壁壘。2018年,梁名雙的藍莓基地進入豐產期,每畝產量可達1噸以上。

掌握了關鍵技術后,梁名雙在2020年回鄉成立云南梁氏高原藍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,推動建成藍莓標準化種植基地1萬余畝。爭取農戶支持流轉土地、融資貸款投入資金、根據氣候條件調整種植模式……梁名雙忙得不可開交:“看著藍莓種植面積越來越大,產業從業人數越來越多,我就感到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義。”2022年,景東藍莓基地投產,藍莓產量1萬余噸,產值約6億元。

在公司獲得發展的同時,梁名雙從未忘記鄉親們。在景東、澄江等地,隨著藍莓產業發展,基地周圍的百姓收益也不斷增長。除了每年支付土地租金,基地還為大量周圍農戶提供了增收途徑。“我們每年支付3000九宮格萬元左右的租金,同時用工數量也持續增長。”梁名雙說。

此外,梁名雙所在企業還為家鄉的農戶提供免費技術支持和銷售渠道,帶動更多人種藍莓增收。景東縣文井鎮者后村的魏正紅就是這種發展模式的受益者之一。“本來想干,又顧慮種不好、賣價不高。”魏正紅說,有了技術和銷售渠道的支持,自己也嘗試種植了50畝藍莓,效益不錯。嘗到甜頭的魏正紅決定再接再厲,擴大種植規模。2020年,魏正紅帶頭成立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,者后村的藍莓產業也進一步發展起來。“現在,我們渾身有使不完的勁!”魏正紅說。

如今,澄江的藍莓基地里又有新變化:梁名雙帶領團隊試種的幾十畝新品種已經掛果銷售,進一步提前了藍莓的上市時間。“接下來,我們還要嘗試用基質土栽培新品種,如果新品種適應較好就會大面積推廣。”梁名雙說,基地也正在擴建藍莓種植大棚,進一步發展設施農業。

在推動現代化農業種植事業發展的路上,梁名雙步履不停。“改進技術是保持優勢的基礎,我們將不斷引進新品種、改進種植技術,發展信息農業,強化產銷對接,讓云南優質藍莓走向世界。”梁名雙信心十足。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